你是否曾想過,為什麼總是被負面想法和情緒困住、難以脫身?認知行為治療(CBT)提供一套有系統的方式,幫助你重新認識自己的思考模式。這篇文章將從心理師的角度,進一步解析認知行為取向是什麼,告訴你認知行為治療怎麼做。如果你想了解完整的認知行為治療步驟,那這篇你一定能找到清楚易懂的答案,開始學習轉變思考的模式、改善情緒的第一步。

認知行為治療是什麼?

認知行為治療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,簡稱CBT)是一種有著大量研究證據的心理治療方法,而且常見於不同心理困擾的治療,例如憂鬱症、焦慮症、強迫症、創傷後壓力症、失眠等等。

CBT透過各種類型的治療技術,改變一個人的思考方式,進一步調整情緒和後續的行為,達到緩解心理困擾的效果。

認知行為取向是什麼?

當一件事情發生,人的想法會影響情緒、情緒會影響行為、而行為將會循環影響人的思考。這就是認知行為取向的核心概念。

認知行為取向認為,一個人的心理困擾源自於內在的負向思考模式。這些負向思考方式可能是錯誤的、不理性的、沒有充足證據的、絕對負向的。而心理困擾的起源來自於這些負向思考的方式,進而影響了人的情緒和後續行動。CBT的重點之一就是協助個案改變這些核心的負向思考或信念,進一步緩解困擾或心理症狀。

認知行為治療的組成

CBT有著不同的類型,除了一般常聽到的認知行為治療以外,還有例如失眠認知行為治療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, CBT-I)以創傷為焦點的認知行為治療(Trauma-Focused Cognitive-Behavioral Therapy, TF-CBT)、模組化認知行為治療(Modular Cognitive-Behavioral Therapy)等等。

延伸閱讀:

認知行為治療適用兒童青少年嗎?

雖然沒有明確的限制,但是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困擾和認知發展,都和成年人不盡相同,於是在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法上,也會依照孩子目前的發展而有所調整。

認知行為治療的其中一個核心是讓個案了解何謂「思考」和「想法」,這可能會對於還沒有很了解什麼是「抽象概念」的孩子來說會有困難(特別是學齡前兒童和低年級兒童)。

在兒童心理諮商中,治療師常使用遊戲的方式,具體化什麼是「想法」「情緒」「行為」,來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。

和其他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一樣,如果孩子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能一起加入孩子的心理治療,相比於孩子單獨進行將會更有幫助。

為什麼玩遊戲對兒童發展很重要

延伸閱讀:

負向思考是指什麼?

負向思考不只是想的負面,也可以稱為是非理性的信念(irrational beliefs)或認知上的偏誤(cognitive bias / cognitive distortion)。以下列出幾個常會帶來心理困擾的認知偏誤:

常見的認知偏誤
  1. 讀心術:以負面的方式假設對方的想法,即使對方沒有如此表達過。
  • 例如:「他昨天沒有跟我打招呼,我覺得他一定是覺得我很討厭。」
  1. 自我價值的外化:對於自己的評價或想法,完全依照別人或外在的看法來決定
  • 例如:「前同事覺得我很糟糕,我就是真的很糟糕。」
  1. 武斷的推論:在缺乏證據的狀況下,直接歸類到負面的結論或結果。
  • 例如:「我明天一定也會過得很糟。」
  1. 過度類化:從單一事件的負面結果,類推到覺得所有事情的結果都會這麼發展。
  • 例如:「我今天數學考試考不好,我以後的數學考試一定都完蛋了。」
  1. 情緒性推理:單僅用自己的某種情緒,來對於自己或事件做出負向判斷或評價。
  • 例如:「我一考試就會緊張,我真是糟糕透了。」
  1. 心智過濾:在眾多訊息之中,只留下了負向訊息,而過濾了其他也存在的訊息。
  • 例如:看到社群軟體的帳號上有不同的留言,只記得負面評價。
  1. 非黑即白/二分法:對於事件的判斷,只簡單地用「對」與「錯」的二元結果來分類,而忽略了事件可能是有灰色地帶的。
  • 例如:「他今天不跟我玩,他就是個壞人」
常見的認知偏誤
  1. 否定正向經驗:對於自己發生的好事,以拒絕或貶低的方式解讀。
  • 例如:「我今天只不過是運氣好罷了。」
  1. 僵化的準則:對於自己或他人的判斷,有著許多「應該」「必須」等難以改變的準則。
  • 例如:「我應該要每次都100分」「我必須要完美無缺」
  1. 個人化歸因:將負向事件的原因,完全向內歸因到自己身上。
  • 例如:「今天工作沒完成,都是我的錯」
  1. 災難化思考:對於一件事情的結果,使用最壞或最糟糕的方式來解釋
  • 例如:「我今天晚上睡不著,我明天一定糟透了。」
  1. 與他人比較:把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,並且常得出負面的結論
  • 例如:「要是我可以跟○○一樣優秀就好了。」
  1. 預言/占卜思考:對於未來以負向的方式預測,並堅信絕對會如此發生
  • 例如:「我明天就是會搞得一團亂,我一定會。」
  1. 不合理的完美主義:不斷追求完美的結果或標準,但卻忽略這些標準是否合理
  • 例如:「如果我沒有十點就睡著,我就完了」

這些認知偏誤可能會使得一個人的情緒產生負面的影響和感受,而負面情緒更可能引發不良的行為結果。導致心理困擾難以消失。

因此CBT的重點就在於協助個案改變這些不良的負向認知和思考模式,轉換為比較具有彈性的思考方式,鬆綁負面情緒和可能的負面行為。

然而,改變思考或想法,並不代表一定要「正向思考」,重要的是讓自己有更彈性的思考方式和空間,而非只是絕對的正向。

參考資料:Yurica, C.L., DiTomasso, R.A. (2005). Cognitive Distortions. In: Freeman, A., Felgoise, S.H., Nezu, C.M., Nezu, A.M., Reinecke, M.A. (eds) 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. Springer, Boston, MA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0-306-48581-8_36

認知行為治療的科學依據

認知行為治療在過去數十年,都有非常豐富的科學研究證據基礎。直到現在(2025年),每年都有非常多的研究在證實CBT的有效性,科學依據可以說是相當豐富。

1. CBT整體對於焦慮症患者的療效,明顯優於對照組。

(此研究也詳細地進一步分析不同時間點的研究成果之間的變化性,詳細可見研究全文)

參考資料:Hofmann, S. G., Kasch, C., & Reis, A. (2025). Effect sizes of randomized-controlled studie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s over the past 30 years.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, 102553.

2.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,可以有效處理酒精使用障礙患者的失眠問題。

參考資料:Türkmen, C., Schneider, C. L., Viechtbauer, W., Bolstad, I., Chakravorty, S., Miller, M. B., … & Hertenstein, E. (2025).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across the spectrum of alcohol use disorder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Sleep Medicine Reviews, 80, 102049.

3. 憂鬱症患者進行CBT之後,患者大腦中與處理情緒有關的大腦區域活動也產生了變化。

參考資料:König, P., Zwiky, E., Küttner, A., Uhlig, M., & Redlich, R. (2025). Brain functional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depression: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ask-based fMRI studies.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, 368, 872-887.

不過雖然有很多科學研究指出CBT有效,但是每一項研究都還是有它們的限制,也就是說不只指出了CBT的優點,研究上也提醒了在使用CBT時可能的挑戰。

對於心理治療來說,每一位個案也都不盡相同、每一位來諮商的人,內在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。所以在使用CBT治療技術時,也會將個案的獨特特徵和狀態一起考量。

認知行為治療怎麼做?完整步驟解析

認知行為治療的核心步驟

認知行為治療的核心步驟

1. 設定CBT治療目標

治療師會和個案一起核對這次前來心理治療希望改善的目標。與您討論目前您的主要心理困擾為何,並且設定適合您的治療計劃和進展,並且確保目標是明確且具有合理性的。

2. 認識什麼是認知行為治療

治療師會與個案說明什麼是認知行為治療,並且詳細地解釋「認知-情緒-行為」之間的關聯性。協助個案了解心理困擾的可能來源,增進對於心理治療的信心和動機。

3. 認知行為模式分析

了解認知行為治療後,治療師會與個案一起透過不同的紀錄或回家作業方式,協助個案洞察並發現自己的認知行為負向循環,包含自動化思考、負向核心信念、認知偏誤類型、情緒反應、行為後果等元素。

4. 認知與行為技巧

有了目前心理困擾的清澈藍圖後,治療師會協助您使用不同的認知技巧,協助個案辨識與修正不合理的思考方式,修正帶來困擾的認知模式。同時應用例如行為暴露、放鬆訓練、行為活化、問題解決等行為技巧,讓心理困擾能逐漸回到可以被調節的強度。

5. 技巧類化

當技巧熟練之後,治療師會進一步協助個案,將這些治療技巧可以自己應用在心理治療以外的地方,例如學校、居家、職場。進一步讓治療帶來的優點可以維持在不同的情境下。

6. 預防復發

治療師會協助您在生活中,可以持續應用這些治療技巧。如果有需要,治療師也會與您討論後續如果心理困擾再次重現時,可以使用哪一些方式,來協助自己可以維持心理健康,並且做到預防的效果。

每一位認知行為治療師的步驟可能會有些許的不同,也可能會因應每個接受治療者的特性不同,而有些許調整。

認知行為治療的思考日誌練習

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時,您的治療師可能會請您回家時做一些日常紀錄。其中紀錄自己的想法,會是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。您可以從以下的方式和順序開始記錄自己的想法和情緒:

  1. 「我發生了什麼事?」:您當下發生的事件是什麼?
  2. 「我的身體有沒有什麼感覺」:紀錄您當下身體有的體感或身體感覺?
  3. 「我當下的想法是什麼」:紀錄您在事件發生的當下,心裡的想法有哪些?
  4. 「我當下的心情是什麼」:紀錄您在事件發生時,您的心情/情緒是什麼?
  5. 「我在當下做了什麼」:在感受到那些情緒時,您做了哪一些行動?

例如:

  1. 「我發生了什麼事?」:我昨天沒有睡好。
  2. 「我的身體有沒有什麼感覺」:我感覺心跳有點快、胸口悶悶的。
  3. 「我當下的想法是什麼」:我怕今天做事的時候精神會很差,事情做不好。
  4. 「我當下的心情是什麼」:我很焦慮、很緊張。
  5. 「我在當下做了什麼」:我回到床上補眠。

進行思考紀錄,不只可以讓您更了解自己從事件發生之後的心理歷程,也能讓您的治療師更加知道可以從哪一個方式切入。

認知行為治療的常見問題(FAQ)

Q1: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如何?多久會看到改善?

一般建議進行至少6~8次。實際改善狀況與治療進展,仍視個人狀況而定。

Q2:CBT適合所有人嗎?哪些人最適合使用這種治療方式?

就如同所有的治療方法,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。但是我們也建議您可以跟您的治療師討論關於相關的細節。

Q3:我可以自己學習CBT嗎?還是一定要找心理師?

您可以從書籍和網路上學習到CBT的技巧並加以應用,也可以初步的紀錄自己的思考和想法。但由於每個人的特質不同,在運用的方法上也會有些許差異,我們仍建議與心理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CBT技巧。

Q4: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可以一起使用嗎?

可以。但在某些情況下(例如疾病程度較嚴重、無法有效對話等),藥物治療會優先於心理治療。

Q5:如何幫助孩子學習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法?

遊戲和玩具是最貼近孩子的方式。心理師與兒童工作時,經常使用遊戲的方式來協助孩子理解認知行為的概念,例如繪本、角色扮演、畫畫等等。

Q6:CBT是否適用於人際關係問題,例如愛情或婚姻衝突?

人際互動有一部分也與思考方式有關,因此CBT常應用在關係議題中。

Q7:CBT是否可以幫助改善強迫性行為(如強迫洗手、數字強迫)?

對於強迫症來說,CBT是具有許多研究佐證的有效方法之一。

Q8:如果我在CBT治療過程中遇到困難,該怎麼辦?

您可以和您的心理師討論,一同了解哪一個環節讓您感到困難。心理師會和您一起克服和合作。